
宗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
舍弃名字
语句宗璞
宗璞,本名冯鍾璞,这是我简历的开场白。本名冯鍾璞,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怎么又编出来一个宗璞?原因只有一个,我不喜欢简体字鍾,因为它变成了和钟钟(这个字总是让我想起双铃马蹄钟)的简体字一样的字。鍾与天地灵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了一回事,让人不愉快。
我曾经反对简体字,比如“潇湘”这两个字,看上去,听起来和引起的联想,都很美。一时被简化为“肖相”,一切境界都没有了。想想“潇湘馆”变成了“肖相馆”,不就是杀风景吗。幸好后来的缩写行不通。当然也有太过繁琐的字,简单点就方便了,但一切都需要规范。
其次是“鍾”字。“鍾”到我那一代为止都有“鍾”,表兄弟有三十六人。已经成了和尚的钟,无论如何都想换。那个时候,因为写文章的时候需要名字,所以考虑了和“鍾”相似的“宗”这个笔名。不小心写在笔上,几十年都记在头上。但是我有职业,有工作单位,有身份证,本名就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如果真的是文名如雷穿透耳朵,家喻户晓,那么真名就可以等待专家考证,有些名字考证出来也不足为奇,一个字多种多样也可以奉为古典。幸好我这辈子都走不到那一步。在正式的情况下,笔名无效,必须是本名。我经常写繁体字“鍾”。郑重地。之后,因为经常被误认为是宗,所以在宗璞之前加上了本姓。但是因为名字的问题发生了很多麻烦的事情。首先,“鍾”和“宗”,冯鍾璞和宗璞,冯宗璞,因为经常被怀疑是同一个人,所以试着在户籍誊本上写过去名等。鍾,宗的问题可以说,谁给你捏造了一个新名字自找。以后的问题属于简化规范问题。
鍾字和宗字的联系基本上都收好了,但是鍾字更麻烦。面对事实,我只能承认自己的软弱,渐渐承认简化,用“钟”字,但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钟”承认,“鍾”不承认。在国外,只有“鍾”,这没有简化的“钟”。一位名字中也有“鍾”字的难堪朋友诉苦说,他去邮局或银行时,遇到各种关卡,只是绕道而行,证明这两个字是一个字。谈同病相怜之感。有一次台湾某书局在编书时收到我的文章,寄来稿费三十元,为了这个钟字,只能扭扭捏捏地扔掉。幸好三十日元,再多的话,就不那么大方了。名字有问题,要弄清楚。派出所说,这两个字不是一个字,不是证明你是同一个人。好不容易知道是同一个字,但因为是同一个字,所以不能同时写在户籍副本上,不能证明冯鍾璞和冯钟璞是同一个人。因为在同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以以人为本的态度通融。当形势好转时,偏偏又出现了片面简化的钟。字典里没有这个字,是统一说明的,这一带是简化金的,鍾应该等于钟。这看起来很明显,办事员非常认真和责任的精神,不肯承认这一个字。如果电脑里也没有这个字,但是电脑里还偏偏打出这个字,与鍾、钟分庭抗礼,真的告诉人为什么会不头晕。
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文字并没有统一,我觉得我这个人也分成了几个。哭笑不得之余,我想改自己的名字冯一一(非常可爱,不是吗?)这样好像就没有犯错的机会了。但是不行,这不是破折号吗,有人建议干脆就冯一吧。马上就知道了,要改变名字,附近证明、职场证明、町内证明、驻在所证明等手续非常复杂。这个信息可能是荒谬的,很不可靠。不管怎么说,名字是改不了的。
最好的方法是,将“钟”与封存的锁国打在一起,远春秋不变,弃之水旱之海,或作“无名”的一代。自己乘风而去,飘然与北海若会同,绕到蔺姑射山,大谈相对主义。
选自《宗璞》,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归记》是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四卷。《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侵略敌人的大恨,对亡国祸害的大痛。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这些布衣长衫读书人为中华文化的源流不间断地献身奋斗到牺牲生命。

《野葫芦引》的写作时间长达三十三年,经过揉炼、精雕细琢,终于成了大器。《北归记》再现了明仑大学学生和学生结束八年的流离,回到北平后复杂的现实生活。胜利落下,内战的烟雾又升起。历史巨变的前夜,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命运,父辈的牵挂,子辈的情缘,所有的东西,都凝聚在温暖沉重、鲜明、而又茫茫的笔端。
作者: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jo169.com/73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149041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